第十三届工程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ISPM2025)暨2025北京工程管理科学高端论坛
隆重召开
2025年6月28日,第十三届工程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ISPM 2025)暨2025北京工程管理科学高端论坛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北京建筑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湖北省众科地质与环境技术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论坛邀请工程管理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开展多领域学术交流,旨在探讨“十五五”背景下工程管理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图1 大会合影
开幕式由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姜军教授主持,他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陈朝晖首先致辞,她指出人工智能推动工程管理底层重构,智能化转型是行业必然,此次大会是智慧的枢纽,聚焦“创新、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的新趋势”探讨技术落地路径,碰撞管理模式革新的思想火花。北京建筑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智能+管理”复合型人才,与各界同仁携手,让工程管理在人工智能时代行稳致远。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明安在致辞中指出,“十五五”时期,工程管理需要以先进理念引航、以数智技术赋能、以制度创新保驾。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在此次论坛中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启发思想,进一步加强联动协同。天津市工程管理学会副秘书长艾伟在致辞中表示,对于当下工程管理从业者而言,最好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团队协同,从传统手工走向智能化、数字化。
图2 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姜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3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陈朝晖致辞
图4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明安致辞
图5 天津市工程管理学会副秘书长艾伟致辞
随后,由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秘书长孙成双教授主持大会主题报告。
图6 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秘书长孙成双教授主持大会主题报告
天津大学陈勇强教授以“大语言模型辅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合同风险审查与分析”为题,分享了大语言模型与FIDIC合同体系融合的创新方案,为国际工程管理向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路径。该研究基于合同文本标准化特性,通过构建风险分类框架、设计专用提示词系统及训练行业模型,突破传统审查依赖专家、效率低的瓶颈。该模式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核心,实现合同条款解析、风险识别的智能化升级,相比人工审查更高效精准,推动国际工程管理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图7 天津大学陈勇强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刘晓冰教授重点讨论了“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与工程案例”,他强调智能制造在提升工业效率与全周期管理中的关键价值。从拨号上网到5G的网络进化与硬件小型化,催生“移大云物智”技术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变革核心。其技术体系涵盖设备、流程智能化及智能工厂五层架构,并结合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虚实映射。同时刘晓冰教授分享了智能制造实施策略,强调规避技术依赖等误区,以PTCQSE为效益导向,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图8 大连理工大学刘晓冰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暨南大学王惠芬教授在“AI+ERP罗盘推动工程管理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分析”报告中,提出了“六流匹配”与“四大资本”的罗盘思维模型,为工程管理数字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该研究通过白云机场T3航站楼数字孪生优化、赛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案例,验证AI与ERP/BIM技术在数据整合、设计优化等场景的应用效果。她指出,工程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六流动态平衡与四大资本协同,未来需依托AI预测性决策,推动行业向数据驱动转型,助力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图9 暨南大学王惠芬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庆江副教授阐述了“我国牵头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管理框架思考”,深入探讨我国未来牵头国际大科学工程的管理框架,为我国主导国际大科学工程提供了系统思路。该研究以ITER计划为实践样本,提炼出“三维四性N要素”管理模型,指出我国在原创技术、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挑战。她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规范管理框架,培育国际化人才,推动政策与资金保障,为我国主导国际大科学工程提供从理论到落地的系统思路,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话语权。
图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庆江副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交财务公司副总经理王艳丽围绕“基于智能建造的企业数据要素化思考与实践”,分享了基于智能建造的数据要素化实践成果,展现了数据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一湖三中心”体系,整合15亿条核心数据,自主研发的“蓝翼”大模型应用于30+场景,实现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资本化的全路径转化。其实践案例覆盖BIM平台、智慧工地等场景,完成数据资产登记与交易,推动数据入表及价值释放,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管理+生态”的落地范式。
图11 中交集团王艳丽作大会主题报告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唐冰松副教授在“建设工程合同治理冲突:来自中国的案例”主题中,聚焦建设工程合同治理冲突,通过剖析6个国内典型项目案例,揭示冲突导致的进度延误、成本超支等核心问题。同时,研究提出,三类治理结构、十大治理机制,指出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协同设计是项目成功关键。其构建的概念模型表明,外部压力型机制与内部路径型机制需联动作用,为行业冲突管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图12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唐冰松副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刘梅副教授以“建筑业安全管理+AI:挑战与机遇”为题,指出AI技术推动建筑业安全管理从“事后型管理”向“智能防控”转型,为建筑业安全管理数字化提供了“技术+实践”双驱动方案。她详细介绍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事故知识图谱构建过程,并从认知视角构建人机协作人因失误理论模型,提出了多模态信息对人机协作施工人因失误的表证方法,分析了多模态指标融合与人因失误前兆的触发关系,为行业安全管理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图13 北京建筑大学刘梅副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下午,论坛举行两场平行报告会,由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秦贝贝副教授和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刘梅副教授分别主持。
图14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秦贝贝副教授主持大会平行报告会
图15 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刘梅副教授主持大会平行报告会
报告会上,香港都会大学Yancheng Cai副教授分享了WAAM技术制备高性能钢材火灾后的性能研究,论文建立了火灾后钢材性能预测模型,为3D打印钢结构防火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未来将深入探索残余应力及规范设计指南,助力钢结构建筑安全性能的提升。北京建筑大学陈小燕老师聚焦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服务化转型与价值共创,提出服务生态系统模型。以京津冀项目为例,验证了模型在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为基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路径。
图16 香港都会大学Yancheng Cai副教授作大会报告
图17 北京建筑大学陈小燕老师作大会报告
此外,还有来自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交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新疆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16所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24位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精彩报告,分享了他们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图18 平行论坛大会报告(部分)
根据第十三届工程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25北京工程管理科学高峰论坛组委会的安排,本次大会设置了优秀论文评选环节。由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对450篇应征论文进行评审、查重和无记名投票,共选出优秀论文10篇。优秀论文颁奖仪式由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丛小密主持并宣读获奖名单,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姜军教授、湖北省众科地质与环境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程昌波研究员作为颁奖嘉宾,分别为获得优秀论文的作者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图19 获得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大会闭幕式由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丛小密主持,他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为本次会议召开提供大力支持的相关单位和所有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再次表示感谢。本次大会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准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展现了工程管理科学在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工程管理创新进程中的强大动力。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工程管理事业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稳健迈进,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北京工程管理学科学会将不懈努力,持续为行业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契机,全力助推工程管理科学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与突破。